開著Kodiaq,來到台灣高處的一處仙境。
Words:Edward Ting,Pictures:Lin。
這個地方也不是我輩又挖出甚麼新秘境,而是已經走過不知道幾回的武嶺,只不過每次上山的時間、氣候都不盡相同,會遇上的景色自然非常多變,而這趟拜Kodiaq之賜,我覺得這是多次來訪武嶺看到景色中的前幾名排序,等等,應該是第一名。
廠方趕在年尾前先行把小改款新車運抵國門,接下來預計在進入2022的1月中旬才會發表。從原廠四月發表新車到現在,大棕熊導入進度也算是手腳不慢,特別是過去這段期間國內外都有因為疫情而歷經陸續停擺與重啟,能抓在這個時間正好也先等著其他同為5+2陣營對手群陸續亮出底牌,才要把Kodiaq捏在手上的牌釋出,看看能不能一舉贏下檯面籌碼,也就是你我的新台幣。特別是目前5+2的陣容確實越來越豐富,而且對手不是時尚浪漫氣息濃厚,不然就是一個比一個作風強勢或座艙編排有些獨到想法,出道四年的Kodiaq,確實是有點古樸本色。為了與現在設計風格越來越強烈的市場對手競爭,廠方也讓Kodiaq換上一套更立體有神的面譜,乍看之下不是很明顯,但越看越會注意到這些新變動讓車頭視覺變得更有立體氣場,放大也更直立的水箱護罩與上下雙眼的新尺寸頭燈組合出新的視覺特徵,至於頭燈有何玄機,容後再談。
為了好好體驗一下Kodiaq的能耐,廠方這次沒有帶大家去離島,而是讓我們前往台灣最有歐洲風情的清境,因此上個武嶺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目標,當然,我輩沒打算乖乖地只在國道六號與台14線上移動。不過從台中移動到埔里的路程上,新加入的Travel Assist駕駛輔助一鍵啟動功能滿足了目前大家在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上的需求,雖然對於啟動與調配控制介面分隔兩地已經有點印象,但第一時間想要處理車速與車距微調還是讓人左手還是右手有些反應不過來,但這個問題若是在首度入主的使用者上我想不是太困難的事,但如果是換購或添購的使用者來說,這個適應期可能就會拉長一點。前往武界以及後段行經霧社水庫接回清境的投83縣道,這個路段人車相對稀少,至少不用常常面對相連到天邊的車隊,可用上自己喜歡的速度來行進,正好可以用來體驗一下2.0 TSI引擎與四輪驅動的搭配默契。雖然整體輸出不滿200匹,但扭力與峰值輸出點還是Kodiaq的一項優勢,而且車重也控制在1.8噸內,山路上的推進力道算是相當充裕,D檔狀態略偏溫馴,適合在跟著車隊散步時使用,如果想要一個較快與反應明確的動力銜接,那就很需要S檔或是手排模式從旁協助,雖說沒有流行的模式切換有點可惜,但這三種變招回應大致上也合乎山路所用,對於Kodaiq的工具導向來說,夠用也好用的務實哲學比較合乎常理,想要更多,等看看已經出現在能源局測試的vRS囉。
這回我輩開的四驅版本,整體來說並非著眼於操控強化的方面,而是以加強安定循跡為優先考量的配置。開起來的動態反應就是標準的中規中矩,四個輪子盡可能地在維持足夠的抓地能力,配上Skoda特有的長行程舒適懸吊,不太適合急加急減的操作,但如果懂得對於煞車油門順踩順放的手法,也是可以把它輕鬆維持在山路肯定會被拍下國家級追焦美照的車速。這種溫和務實的操駕個性慢慢也成為Skoda的一種特有風格,也許少了點幽默風趣,但耐開穩重對於5+2車款想必也是一種不能忽視的重要設計考量。
至於車室內部的變化不算多,主要落在新的數位儀表與中控螢幕,現在全數列為標準配備,不再需要額外加碼購買,整體顯示與變化機能非常豐富。其中數位儀表的顯示畫面可直接在中控螢幕中切換,這點算是相當方便,而且挺有拉霸機台的娛樂效果。隨著在昆陽看完日落大秀,下山的路上就輪到Matrix LED表演的時間,你一定也會跟我一樣好奇於上下頭燈的作動邏輯,兩者都會負責標準近燈照明,但下方才是有主動照明的矩陣LED燈組,上方在近燈外可提供手動遠燈、轉向照明與惡劣氣候輔助的功能,Matrix LED也需要在自動燈光模式與車速30公里以上才會作動,整體搭配有點複雜,也有點遷就,但感受得到廠方希望能把各種功能完整提供的心意,而且在入夜後的山路中確實也提供不錯的照明效果,24組發光體在啟動時還有一個特別的漸次過場動畫,若在一個月後的發表會中能看到與現在相去不遠的售價,那Kodiaq的底牌就能和目前桌上牌面組成絕殺大牌了。
規格表
車型名稱 | Skoda Kodiaq 2.0 尊榮版TSI |
引擎排氣量 | 1,984c.c |
引擎型式 | L4汽油渦輪 |
馬力輸出 | 190hp/4,200-6,000rpm |
扭力輸出 | 32.7kgm/1,500-4,100rpm |
傳動配置 | AWD |
變速系統 | 7速自手排 |
車重 | 1,762kg |
0-100km/h | 7.7秒 |
極速 | 215km/h |
建議售價 | 未定 |
註:2022年一月發表。